欢迎访问开封市武术协会官方网站
  • 起源于朱仙镇的开封回族七式拳

    时间:2017/6/10 10:45:55 来源:本站 点击:3223 分享到: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七式拳由回族人独创,曾在河南、陕西等地穆斯林中广泛流传的拳种,又名汤瓶拳、汤瓶七势拳、骑(势)士拳等。汤瓶是穆斯林礼拜前洗浴用的一种特有器具,又称汤瓶壶,是回族的一种象征标志。叫汤瓶拳是因该拳以汤瓶架作为第一势,这种称法也为穆斯林所喜爱;叫骑(势)士拳,据说此拳有关七势门的创立,有说是元代穆斯林骑兵随忽必烈南征北战时所创,也有说源自明代抗击倭寇的回族将士。但据马炳君先生考证,此拳是明末清初,由开封朱仙镇回民李拜斋所创。

    七势拳创立后,逐渐在朱仙镇回族中传播开来。清康熙年间,该拳种第四代传人徐庭桢总结前人智慧,以简明上口的歌谣形式,写下拳谱,传承至今。到乾隆年间,七势门达到鼎盛,出现金小亭、常玉亭等“七势门八杰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冲毁朱仙镇上大部分房屋,更要命的是贾鲁河被溢漫,通航能力大减。靠贾鲁河航运发展为华北最大水陆码头的朱仙镇从此开始衰落,二三十万人口逐渐迁移。不少原籍陕西、甘肃的回族迁回家乡,更多的回民拥入开封城,七势门的中心,也随之从朱仙镇迁移到开封城,东大寺成为其重要的传播地。清代中后期,七势拳在河南回族中广泛传播,与周口的“心意门”、怀庆府的“遇春拳”合称中原回族三大拳种,受到武林的高度重视。

    七式门拳具有系统的训练方法,精妙的技击方略,独特的修持方式,以及优秀的养生理念和健身内容。

    为发扬传统武术文化,从10岁开始学习回族七式拳、如今已60多岁的马炳君经过多年走访、收集整理,和其子马宇合著了《回族七式拳》《回族七式拳与手法运用》等书。马炳君说,清末到“民国初年”,开封的清真男寺有十三方,每个寺里都设有武学,学习七式拳。他听前辈们常提起的有白三西、狄世德、狄进宝、王伯和、王兆祥、贾兴旺、祁永顺、杜明、穆子仁、李占发、姚德林、吴明信、李春林、郭召来等。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中叶,大家一边习练七式拳,一边学习查拳,这种习武方式也被人们称为“风搅雪”。后来,还有沧州、安徽、山东等多位老师来开封教授弹腿、查拳。这种一边练七式拳,一边练查拳的习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开封回族“风搅雪”的习武习惯培养出了一大批老英雄、老前辈。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站在擂台上的英雄、霸主,他们在当时的武术和擂台散手比赛中,抱回了无数奖牌,使得回族七式拳的威名大振。

    1965年,马炳君跟随李树林老师学习了七式拳,并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县街小学门口立门授徒,传承七式拳。近几年,他多处走访并整理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回族七式拳出书立说。同时,他与儿子马宇一起先后成立了开封回族七式拳研究会,筹建回族七式拳拳馆,策划成立了郑州武英里清真寺武术馆,并积极响应武术进校园活动,先后在我市自由路小学和郑州金水区众意路小学、管城区二里岗小学组织七式拳教学点,为回族七式拳的进一步传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炳君说,“现在,我年龄大了,视力不太好,我儿子马宇和徒弟依然在传授七式拳。希望他们能守住七式拳的根,把这个优秀的传统功夫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