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派查拳 中华武术瑰宝
原廷干
查拳,中国名拳之一,是我国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相传为明代中期西域回回查密尔所创。他当时应诏东征倭寇,行至山东省冠县时身染伤寒,得到当地回民群众的精心照料。病愈后,查密尔为表谢意,传给当地回民一套拳术。为了纪念查密尔,回族群众遂称此拳为“查拳”。
查拳招法优美飘逸,姿势舒展大方,发力顺达,节奏明快,套路环环相扣,变化多端,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瑰宝。查拳有10路基本传统套路,另有对练及器械套路若干,后经发展形成了不少流派,体系更加丰富。查拳10个传统套路分别是:一路母子拳,二路行手拳,三路飞脚拳,四路升平拳,五路关东拳,六路埋伏拳,七路梅花拳,八路连环拳,九路龙摆尾拳,十路串拳。
清道光末年,开封东大寺聘请沧州回族武术家黄明新传授查拳。由于查拳套路丰富,演练起来很热闹,所以深受年轻人喜欢。黄明新所传查拳特色独具、传承有序,人称“开封回族查拳” 或“黄派查拳”。自那时起,查拳便在古都开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黄派”体系。经几代人的传承弘扬,一批成绩卓著的武术家和武林精英在古都开封应运而生,回族查拳在开封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传承。2009年6月,黄派查拳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派查拳与其他流派查拳风格相同,小巧玲珑,干净利落,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静相宜,形神兼备,刚劲饱满,舒展大方。同时,它具姿态工整、大气磅礴、行拳流畅、潇洒飘逸的黄派独特风格。
黄派查拳历经数代繁衍发展,拳法拳理日臻完善,现存有10路查拳套路和10路弹腿,另有众多器械套路、对练套路。除此之外,黄派查拳还保存有优秀的技击方法、功刀功法、歌诀拳谱等。
一
崇尚武勇是回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并逐步演进成为回族民众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一,因而武术成为回族人民主要的健身运动项目。清康熙曾经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民间流传着“十个回回,九个会打”的说法。相传元末明初时,朱元璋率军攻打开封,手下大将回族人常遇春对他说,“开封长期居住着大量回民兄弟,民风强悍,崇尚武术,匡扶正义,早就对元朝残暴统治心怀不满,如能和他们秘密联络,里应外合,夺取开封易如反掌”。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顺利占领开封。入城后他们便在回民中招兵买马,开封清真东大寺的一些青年踊跃参军。朱元璋非常感动,遂亲笔书写了“精忠尚武”的匾额悬挂在清真东大寺门额。此后,东大寺的习武之风强劲。清道光年间,东大寺已在当时武林界中声名显赫,不少武林高手以能在东大寺立场授艺和习武而自豪。
查拳传入开封就是在东大寺,是道光、咸丰年间的事,是由沧州人黄明新来开封传授的。那时武林的事很少有文字记载,一般只能靠代代口耳相传。开封黄派查拳第五代传人、开封振兴查拳研究会会长李大明,对开封查拳历史比较了解,他曾讲述了“黄明新三进东大寺”的传奇故事。
黄明新的父亲是沧州查拳名师,带了不少徒弟。黄明新十七八岁时,功夫已很不错。他秉性高傲,一向不服人。由于他和大师兄的一次无端比武,惹得其父大怒。无奈之下,黄明新决定离家前往开封投亲。
黄明新一路风尘来到开封,身上的衣服既脏又破,亲戚见状,忙去给他找衣服换。就在这时,黄明新听到东大寺南讲堂里有练武的声音,就进去看。当时练武是不让生人看的,不经允许进去观看,被视为“踢场”。黄明新推门进去,那些人正练着七势拳。看到黄明新这样,就有人从后面“端住”他,喊一声“过去吧你”,把他甩在一把椅子上。下手的人叫王兆祥,七势门名家,脚步快得在野地能撵上兔,手上功夫也是一流。黄明新栽了个大跟头,连亲戚也不见了,扭头奔回河北沧州。
见儿子突然回来,父亲十分高兴,先前其与大师兄比武之事也就不再追究。于是,黄明新就把在开封惨败之事说了,其父听后说道,那是你的功夫不到。从此,黄明新苦练13年,功夫大长,便决定再去开封东大寺,寻找当初打败他的人。
再进东大寺的门,黄明新已有了大家风范。他向众人说道:“各位多斯弟(回族常用语,意为兄弟),我是河北沧州人,练的是教门拳查拳,谁来试试我的功夫?”说话间,他露了一手“铁板桥”,但没想到被七势门名家白三锡用“千斤坠”所破。
黄明新在东大寺两次失利后,深知天外有天,中华武林高手无处不在。于是,他回到家后,一心苦练功夫。数年后,他三进东大寺,找白三锡要求过招。白三锡当时已五六十岁,看黄明新来势汹汹,知道他肯定苦练过且时下功力已十分了得。于是,白三锡说:“你功夫不错,我不跟你交手。”黄明新看没人上去跟他过招,就在大殿卷棚下“亮活儿”。 此时寺内阿訇觉得他与东大寺有缘分,况且查拳功夫十分出色,就留他在寺里教查拳。
黄明新在东大寺传艺授徒多年,使查拳在开封回族群众中蓬勃发展、代代相传。他的众多弟子和再传弟子不少已成为查拳名家、武林精英,如李占法、丁占魁、单三、李纲、刘振兴、赵汝庆、李世英、白青山、丁全福、倪势林、郑德顺、李长松、陈宏保、丁存芳等,都对查拳在开封的传播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上个世纪初,中国出现各种擂台赛和运动会,在各种竞技场上,东大寺回族人屡创佳绩,赵汝庆、李世英、白青山、丁全福等曾是名声响亮的擂台英雄。1928年,冯玉祥将军倡导举办河南省武术表演大赛,以东大寺为首的回教会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上世纪30年代举行的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开封回族武术、摔跤等项目代表河南省参赛,屡获佳绩。赵汝庆获得“武士”奖章;丁全福获测力冠军,被授予“全国大力士”称号;杜克勤获摔跤甲级组第一名。另有多名选手获武术银牌奖章。
二
1889年出生于我市穆家桥街的赵汝庆,生前系开封东大寺武学总学长兼总教练,曾任顺河回族区武术协会主席,曾当选过市、区人大代表,获“全国中华武士”称号和豫东“赵大侠”绰号。
赵汝庆自幼习武,有着1.90米的魁梧身材。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训练,在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赵汝庆先后师从查拳名师黄明新、七势拳传人严云清、查拳传人李占法以及燕青拳名家咸振刚。在名师的精心传授和自己的刻苦习练下,他逐渐成为开封的武林高手,扛起黄派查拳第三代传人的大旗。他精通各种武术套路,十趟腿、十路拳、七势拳、六路钻、散打小手、擒拿格斗和徒手、扎枪、劈刀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赵汝庆生性豪爽,走南闯北,结交了不少武林豪杰。1915年,他和查拳大师张锡彦、查拳专家常振芳结为异姓兄弟,在一起切磋武艺,发扬光大查拳。集七势拳、查拳、燕青拳等功夫于一身的赵汝庆生前最喜欢五虎枪、春秋大刀、云虎钩等套路。
1925年到1930年,我国陆续出现各种擂台赛和运动会。在竞技场上,作为东大寺回族代表团的赵汝庆屡创佳绩。1933年,赵汝庆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他力克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以徒手、扎枪、劈刀三项第一获得三尊银樽,获“全国中华武士”称号。赵汝庆在开封东大寺任武学总会总学长期间,为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武术后代做出了贡献。其所传弟子千人之多,大部分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在省、市及国家比赛中获奖。
黄派查拳的第四代传人可谓人才济济。就收徒授艺、传播查拳而言,刘振兴的贡献最为突出。他生前曾任开封市东大寺武术馆名誉馆长兼总教练,并担任过顺河回族区武术协会副主席、开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生于1902年, 7岁开始习武,跟随祖父刘锡庆练家传七势拳,随后拜七势拳名家穆松林、李清和为师。10多岁时,他拜多位查拳名家为师,师从倪世林六七年,受益颇丰。刘振兴所学查拳、滑拳、炮拳、洪拳、腿拳及对练套路,如四路拳对练、三才剑对练、对劈刀、对扎枪、朴刀进枪、梢子破枪、双枪进枪、双刀破枪、棍破双枪、白手夺枪等30余个套路都师出倪门。
刘振兴除精通七势拳、查拳、滑拳、散手诸技外,尤以剑术、枪术、双钩擅长。他曾多次参加全国暨省市武术比赛,成绩卓著。刘振兴从22岁开始教授武术,此后60多年从未间断。他酷爱武术确实到了入魔的地步。他常言:“武术是国之瑰宝,即入宝山岂能空回,定要把它继承下来,并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刘振兴先后收弟子及再传弟子2000多人,遍及豫、陕、甘三省,其中尤以开封、郑州、洛阳三市为最。由于他执教严谨,特别强调武德教育及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加之教授有方、常扬善倡仁,务使弟子德才兼备,故佼佼者辈出。在他的徒子、徒孙中,高级教练、高级教师、教授、国家级裁判比比皆是,可谓桃李遍天下。1982年,他获得河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表演优秀奖。这一年,刘振兴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虽已80岁,他仍精神矍铄、英姿犹存,获表演优秀奖。同年年底,刘振兴代表河南省出席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1983年,刘振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 。
像赵汝庆、刘振兴这样的查拳高手,在开封不胜枚举。他们在中华武坛的赫赫战果有目共睹,他们的不懈努力,使得开封回族查拳技艺在全国已小有名气。
三
新中国成立后,是开封回族查掌第五代传人及其弟子大显身手的时代,他们在各级别武术大赛上获得的金牌虽已无法统计,但说战果辉煌实不为过。不妨举些例子,看看他们为传承国粹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赵汝庆的传人曹云金获剑术第一名、王富增获枪术第二名。1957年和1958年,曹金林、李伯安参加河南省武术运动会,曹金林获得枪、剑、拳术金牌,李伯安获刀术第一名。1959年,东大寺武馆组团荣获河南省武术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在1964年举行的市武术运动会上,李涵钧、张济生分获五项(枪、刀、剑、棍、拳)全能第一名、第二名。同年,张济生在河南省武术运动会上获五项全能银奖。张济生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参赛数十次,获奖牌数十枚。目前,他已75岁,仍习武不止,驰骋赛场斩金夺银。1983年在省“长兵器对抗赛”中,刘国富获中量级第一名,王宝顺获轻量级第一名。郑大明多年来努力培养的后生穆龙在全省武术比赛中不止一次勇夺金银,在2012年省比赛中获两枚金牌,2013年在菏泽参加海峡两岸传统武术比赛中获金、银两枚奖牌,为河南、开封查拳再次赢得荣誉……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黄派查拳,开封市2006年成立了开封振兴查拳究会。2008年,丁志飞成立了振兴查拳培训基地,他本人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刀术金奖,振兴查拳培训基地 的学员裴家乐、白康佳,在 2015年河南省“体彩杯”传统武术运动会上分别获拳术、刀术第一名、第二名。2015年,李瑛在朱仙镇成立了刘振兴查拳武馆…… 这些民间武术组织、场馆的建立,对开封回族查拳的传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给热爱武术运动的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参与平台。
近年,黄派查拳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工作。这里笔者特意向大家介绍的是黄派查拳传承人李大明。这位古稀老人是退休中学高级教师、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武术七段。
李大明的祖父李纲是黄派查拳鼻祖黄明新的高徒,开封东大寺著名查拳高手,他的父亲李修德是阿訇。他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从小就酷爱回族武术。他1968年正式拜查拳大师刘振兴为师,坚持学习查拳20年,深得恩师的厚爱和真传。他1978年开始从事查拳教学,30年从未间断,培养了不少查拳人才。其弟子在国家大型传统武术比赛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多次摘金夺银。
李大明除了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武术教学外,还身体力行地参加武术比赛,取得了一定成绩。他注重查拳的研究、传承和升华,为继承恩师遗愿,2006年,他组织成立了开封振兴查拳研究会, 并出任会长。
为使黄派查拳这一民族瑰宝得到传承延续和保护,作为黄派查拳代表性传承人李大明,历时6年,克服种种困难,一本图文并茂的《黄派查拳》终于付梓,去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60万字、600余页,插图1600多张,分5个篇章系统介绍了查拳源流、黄派查拳基本功法、基础套路及10路查拳,是研究、习练查拳的难得教科书。该书凝结了作者40余年从事习武教学心血,是开封回族历代武术家们为传承弘扬中华武术事业的心血结晶。
笔者还要提及的是,早在明清时期,回族中开展武术活动已经非常普遍,开封各清真寺内都设有武场,收徒传技。人称“河南首坊”的东大清真寺在这方面功德无量。正是有了能凝聚习武人的武馆,才使得热爱武术的人越来越多,传承弘扬传统武术不再是难事。时下,古都开封文化产业不断扩大,作为武术理应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迎头赶上,做大做强武术产业,为弘扬传承国之瑰宝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