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开封市武术协会官方网站
  • 开封武林精英 震惊柏林奥运会

    时间:2017/5/24 23:44:21 来源:本站 点击:1907 分享到:

     

                         开封武林精英 震惊柏林奥运会

                                                   原廷干  

     

    今年是一个奥运年。80年前的1936年也是一个奥运年,夏季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当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比赛。尽管竞技项目成绩不佳,但参加表演的国术队却在柏林引起不小的轰动,传承千年的中国功夫让世界见识了中华武术的魅力。

    国术即武术。武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称谓较多且乱,诸如国术、国技、武艺、武功、把势、功夫……民国时期国术一词风行一时,所以当时把表演武术的团队称之为国术队。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通用了武术一词。

    在柏林奥运会前夕,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组织一支国术队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的武林豪杰都很感兴趣,报名参加预选的有100多人。经过激烈紧张的预选赛,最终,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6名男选手和翟连元、傅淑云、刘玉华3名女选手入选。

    这9名国术队队员中,有4人是与开封有关的武林精英,他们是张文广、寇运兴、刘玉华、翟连元。

    当年参加奥运会时,除了寇运兴已近不惑之年外,张文广、刘玉华、翟连元都是20岁刚出头的年纪。别看他们年轻,但在当时的中国武术界已是出类拔萃。

    笔者首先想提及的是刘玉华。她出生的1916年是个奥运年,去世的2008年是个奥运年,今年是她诞辰100周年,又逢奥运年。在奥运年,回顾她在柏林奥运会上的卓绝表现,无疑是对她百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刘玉华出生在我市一个普通家庭。她自幼体弱多病,因没钱买药,父母希望她能通过习武来强身健体。刘玉华7岁时,师从“何大刀”何福同和“孟大枪”孟广泰。何福同的春秋大刀曾得到过冯玉祥的嘉奖。何福同和孟广泰希望将武艺传下去,便在东蔡河湾街成立了大同武术社。 刘玉华参加了大同武术社后,在师傅们的严格教导下,经过苦练,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后来,她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这是全国的武术最高学府。在那里,刘玉华得到很多名师的指点,其武术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

    张文广1915年出生在通许县一个回族家庭。他自幼喜欢武术,1929年师从近代查拳大师常振芳,习练教门查拳。他每天早起晚睡,一日三遍功、每遍三回拳。逢礼拜把斋,他饿着肚子也要练功。他初学弹腿,后学查拳、查枪和锁喉枪,百日之内,他打下了查拳坚实的根基。1933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既善于套路演练,又长于对抗搏击。上世纪30年代,他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摔跤冠军。

    1898年,寇运兴出生于许昌县将官池镇,1929年全家移居开封。由于他自幼勤学苦练,加上出众的资质使得他青少年时在许昌武林界就小有名气。27岁那年,他正式拜清末梅花派传人曹振谱为师,潜心习练武子梅花拳。3年后,他参加河南省国术省考,夺得对刺第一名并荣获“武士”称号。同年,他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又夺得第一名。而后,他受邀在汴担任河南省国术馆教练,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曾是他的入门弟子之一。 

    1913年,翟连元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一书香家庭。她冲破礼教束缚,学习之余喜欢习武,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中学毕业后,她考入体育教育家陆礼华主办的原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师从著名武术教师贺剑兰。她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专业水平飞速进步,很快在武术界崭露头角。她虽不是出生在开封,但和古城开封有着极深的渊源。1962年,她调入河南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任体育系武术专业教师。她终身未婚,直至1989年在开封去世。应该说,她也是地道的开封武林精英。

    据史料载,1936年6月26日,中国国术表演队乘意大利邮船“康梯浮地”号起锚离开上海黄埔港,7月20日抵达意大利威尼斯,后转乘火车于7月23日抵达柏林。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原常委、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著名武术家郑怀贤也是当年国术队的成员,他曾较详细地回忆当年参加柏林奥运会时的情况。据他介绍,那时赛会将各国民间体育表演赛安排在正式比赛之前。按大会安排,运动员第一天先在汉堡街头进行游行表演,第二天再进行正式表演。

    第一天游行表演时,中国国术队队员身穿古色古香的中国国术服,手持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向德国居民和各国观光者表演各种武功绝技。表演时间虽短,却深受欢迎。围观群众对朴素而神秘的中国武功惊奇不已,一路上热烈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次日是正式表演,地点在驰名欧洲的汉堡动物园。第一个出场的是张文广,他打了套正宗查拳,姿势舒展、动作紧凑、动迅静定。只见他腰似蛇行、脚赛钻、行如风、站如钉,不论大动作和小手法都非常快速、敏捷,发力顺达、节奏鲜明。他拳似流星、腿似闪电,声、形、劲、神俱到,干脆利落地将武术中的跌、打、摔、拿、冲、蹬、踢等攻防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20岁的刘玉华飞步上台。身着红色练功服的她从背上刷地抽出双刀,猛一顿脚,握在右手上的两把单刀中的一把飞向左手,接着双刀飞舞,将人影罩住,那一阵飞舞刀光好似雪花纷飞,在场上奔腾跳跃。“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她双刀舞到使人眼花缭乱之际戛然而止。此刻全场掌声雷动。

    轮到寇运兴表演舞大刀时,场上播音人员介绍,他舞的那口大刀重达64公斤。听到此言,一位身强力壮的德国青年不相信,便跑上台去提那口大刀,非常吃力地才勉强把刀举起来。这时,寇运兴微笑着用一只手把大刀轻轻提起来,双手交替着舞起刀花,胸背花、头顶花、背脊花……大刀不停地舞,观众不停地鼓掌。

    现场观众还欣赏了寇运兴和郑怀贤表演的对打“龙虎对棍”。 场上,寇运兴抡棍猛劈,郑怀贤出棍撩开,并顺势一招狠扫寇运兴脚下。眼看寇运兴躲闪不及,观众发出惊呼,寇运兴以棒杵地,双脚腾空跃起,躲开来棍,反以双腿踹向郑怀贤面部。郑怀贤迅速将头闪到一旁,回棍戳向寇运兴的腰间……两人你来我往、攻守兼备、扣人心弦,直到最后两人各一个跟斗腾空翻收式下场……

    翟连元先表演的是花拳。她出手之速如百花顿开、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她舞起拳来身如游龙、步快如风、眼如闪电、手如穿梭、刚健朴实、紧凑连贯、有刚有柔、形神兼备……而后,她献上绝技踢毽子。她连踢了二三十种花样,只见小小的毽子在她的脚上如同蝴蝶般前后左右、上下飞舞,或徐或疾,但却不坠不落似无若有。表演结束后,场上欢声雷动、赞叹声不绝于耳。

    最后演出的是“空手夺枪”,由张文广和温敬铭联手表演。他们呼啸上阵,立刻引来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九尺银蛇在张文广手中上突下刺、左挑右点、步步攻心、枪枪锁喉。温敬铭则赤手空拳,在舞枪如风、落枪如雨的对手前翻滚跳跌、闪展腾挪,每每让银枪擦身而过……现场喝彩声响成一片。

    当国术队员退场时,无数记者、观众拥向他们,争着与他们握手,气氛非常热烈。这一次表演尽管只有短短的20分钟,却让全世界惊艳于中国武术的魅力,西方世界开始向神秘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投来注意的目光。当时,当地的报纸称赞武术有三个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舆论界更称:“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此后几天,中国国术队还应邀到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巡回表演,场场受到当地民众和游客的热烈欢迎。一家德国报纸盛赞中华武术是“艺术中的精华,体育中的骄傲”。

    开封武林精英当年在柏林还有表演之外的故事,同样是扬我国威、震惊世界。

    据寇运兴的长子寇耀先回忆,当年国术队在德国大城市巡演受到热烈欢迎和赞扬时,西方国家一些参加奥运会的拳击运动员不服气,认为中国武术是花架子,不能实战。芬兰的一个拳击手给中国国术队下战书,要与寇运兴一比高低。这个芬兰人提出:如果不敢与他交手,中国国术队就得贴海报公开表示认输。这一无理要求激怒了寇运兴。他说:“我个人胜负事小,为祖国争气事大。我决定和他比试,也有决心击败这个家伙!” 于是寇运兴到大会裁判处与对手签订了协议,决定二人当众比武、一较高下。

    比武刚开始,寇运兴运足内功、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将对手击倒在地。裁判当即宣布寇运兴获胜。但到第二天,大会裁判处却告知中国国术队,说芬兰人提出寇运兴不是按拳击规则比赛的,所以比赛输赢不能算数。国术队尽管认为他们的说法无理,但还是同意寇运兴按他们说的所谓规则重新进行比武。当大会裁判处向对方说明国术队意见时,芬兰的拳师怕再次被击倒在地,不敢登台比武。

    没想到过了两天,又有一名英国拳师向中国国术队挑战,此人扬言只用三拳就能把寇运兴打倒在地。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寇运兴毫不退缩、毅然应战。这个英国人比芬兰人个头更高,看上去是个“大力士”。寇运兴琢磨,若和他硬拼恐难取胜,必须智取。战幕一拉开,对方发疯似的发动攻势,拳头如雨点般向寇运兴袭来。但是寇运兴不慌不忙沉着应战。他发挥中华武术闪、展、腾、挪的特点,与对手斗了十几个回合之后,英国拳师已有些气喘吁吁,而寇运兴仍然步伐轻盈、动作灵活。当周旋到20多个回合时,寇运兴故意卖了个破绽,对方求胜心切,以一个右勾拳猛向寇运兴打来。此时,寇运兴右臂隔开对方右拳,迅速以右手剑指使出一个招数,点中对方的乳突穴。只听“哎哟”一声,英国拳师跌倒在地、呻吟不止……

    2012年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前,时勇在一篇题为《奥运会上的河大人》的文章中称,翟连元在柏林奥运会上武术表演时身姿的美和一招一式的美紧紧相扣,缓如潺潺流水、急似闪电霹雳,曲直合理、刚柔相济,赢得与会各国代表团及德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她精悍的武艺和东方女性的端庄秀美,令在场观众刮目相看。甚至有一天在街头,一群德国人将翟连元围在中间,企图撒野。谁料想却让翟连元三下五除二给收拾了,这帮家伙一起见识了中国功夫的厉害。这段故事在当时甚为流传,据说希特勒也曾为之震惊。

    柏林奥运会虽已距今80年,但这些有着如此传奇奥运经历的开封武林精英为国争光的卓绝表现仍使人们难以忘怀。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仍然致力于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终生不渝地努力工作,个个成果显赫,令人肃然起敬。

    张文广自1953年开始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武术,并和同仁一起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武术系,长期担任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他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武术硕士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领导、组织和参与了众多重大的国际、国内武术竞赛,是武术、举重、摔跤3个项目最早的国家级裁判员。他在工作之余还编著出版了《中国查拳》等10多种武术专著。鉴于张文广对武术发展的杰出贡献,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给他“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武术教授之一;1998年,他被授予中国武术九段。2012年11月27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寇运兴曾经移居湖北,在当地设立武场收徒传授武子梅花拳,他的弟子多达4000人,为传承国粹尽心尽力。同时,他开设诊所,担任针灸学习班讲师,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1978年,寇运兴回到河南老家。当时他虽已年届八旬,仍壮心不已,欲将平生武艺与针灸、点穴诸法编写成书传于后人。1982年12月3日,寇运兴去世时,省、市体育部门送上“中华武魂”的牌匾。

    新中国成立后,刘玉华先后在原华中师院、原武汉体院等校任教,并在第一届全运会等历次角逐中以拳术、双剑、棍术、枪术获奖,有“双刀刘玉华”之誉。她在年近70岁时当上了原武汉体院副教授,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为发展祖国武术事业而努力工作。她被授予中国武术九段、国家级荣誉武术裁判称号,在“中华武林百杰”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教授之一。她还参加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的编写,在几十年的武术教学、训练工作中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专业人才,晚年还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和一名留学生。2008年2月15日凌晨,她安详地在睡梦中仙逝。

    翟连元先后在原天津医学院、原洛阳医学院任教,并于1962年调入河南大学任教,直到退休。她深居简出、治学严谨,为武术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她于1989年去世,终年76岁。一位关系密切的同事在悼词中这样写着:“她是一个正直、忠实、疾恶如仇、廉洁奉公的人,她一生淡泊名利,是一个有事业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

    开封武林精英和当年国术队队员的出色表演,震惊柏林奥运会,扬我国威,在中国奥运史和中国武术史上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古都开封人,我们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将永远怀着崇敬之心去怀念他们。